眼下正值秋笋生长旺季,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,一场为期20天的“2025年秋季护笋暨栖息地资源安全”的护笋专项行动正在开展。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穿梭于密林,通过巡护与宣传,护住一颗笋,守好一片林,共同守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——四川山鹧鸪的“餐桌”与家园,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。
近日,在保护区核心区女儿碑地段,保护中心宣教股股长李健正耐心劝返试图采笋的村民。简单的劝说背后,是保护区工作者对这片生态净土的深沉守护。
这场专项行动,核心任务是保护新生竹笋,看似护的是竹笋,实则维护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。
“四川山鹧鸪作为保护区的旗舰物种,竹笋及竹林落叶层是其觅食、筑巢的核心场所,堪称‘食堂’与‘避难所’。”李健说。
据李健介绍,护笋工作采取“疏堵结合”的方式开展,主要目的是让幼笋得到科学保护,让村民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。
“通过推进‘最后一公里’入户宣传,发放宣传资料、环保围裙等物资,用‘一棵笋长成竹需数年,挖笋毁林最终害己’的通俗道理给村民讲。”李健说。

除了入户宣传,保护区还积极引导周边村落的村民担任生态护林员,建立社区共管机制,将村民从生态保护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何家发就是众多生态护林员中的一员。他每天需巡护二燕坪观测站周边十余公里,护笋关键期,还需在路口值守,及时劝返采笋人员。“保护好这片森林,就是保护好我们的‘好日子’。”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何家发说。
近年来,得益于护笋行动及持续推进栖息地修复、生态廊道建设,建立全域网格化巡护体系和智能监测网络等措施,保护区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。竹林退化趋势得到遏制,石竹等优势竹种覆盖度稳步提升;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从200只增至400余只,繁殖成功率从15%提升至32%,保护等级已从“濒危”降至“易危”。
|